第六百四十二章再游萬壽寺
關燈
小
中
大
第六百四十二章 再游萬壽寺
道光十七年春,因道光出京拜謁西陵,並前往丫髻山上香之故,阮元被選為留京辦事大臣,同惇親王綿愷、大學士長齡、吏部尚書湯金釗一同輪宿紫禁城,辦理京城一切事務。各人在京辦事,一般是每日留一人值宿宮禁,其餘時間若是沒有要務,則依然頗為清閑。這日阮元眼看輪值已畢,下一次要等到三日之後,宮禁之中也沒有要緊事亟需辦理,便即獨自前往萬壽寺,偶行茶隱之樂。
萬壽寺中住持見了阮元大駕光臨,自然也是欣喜萬分,當即將阮元引入了寺中。聽住持說起,如今萬壽寺中香客游賞最多之處,便是山後的七松環抱,住持自也主動相邀,帶著阮元來到了後山,一睹七松之狀。眼看面前七松蒼翠如故,不覺近五十年過去,每棵松樹也都比當年粗壯了一圈不止,阮元亦自嘆服,便即向主持借了筆墨,一時揮毫而下:
似此招提境,何殊隱竹林。
重來清遠地,陶寫樂哀心。
計我分衰壯,一身成古今。
風前七松樹,還作老龍吟。
“七人分坐七松樹……”阮元看著眼前七松,不由得回憶起了乾隆五十七年那個下午,當時弘旿、嘉慶等人邀自己前往萬壽寺一會,但弘旿、嘉慶、永瑆三人前往後山言事,七松之下,就只剩鐵保、那彥成、劉鳳誥和自己等七人。鐵保眼見七人七松之景,便即作詩一首,書於折扇之上。不想此次重見七松,卻已是四十五年之後,昔日同來萬壽寺的恩師同學,嘉慶兄弟,均已不在人世,能夠重見七松之景的昔日故人,就只有自己一人了。
也正是那個下午,孫星衍前來告知自己阮荃重病之事,此後自己便是骨肉分離,夫妻陰陽相隔。數年之後,自己和孔璐華喜結連理,可如今就連孔璐華也已經不在人世,當年尚是少女的劉文如,這時也已經度過了自己六旬生日,早已白發蒼蒼,不覆昔日容顏……
“阮相國,那是四十五年之前,您來過一次萬壽寺,當日之事,我倒是還記得一些。”住持也向阮元嘆道:“阮相國或許不知,蓮伐老師祖當年見了阮相國,雖眼見相國因家事匆匆離去,卻早已將相國氣度牢記於心。後來參禪之餘,也經常同師祖、師父他們言及,相國是有福之人,更兼胸中才學氣度,當世少有,若是皇恩浩蕩,相國自可成一番功業。他老人家真是一語成讖啊?”
“是嗎,整整四十五年了啊……”阮元也向住持嘆道:“前幾日我主持上丁祭禮,在國子監住宿多日,閑暇之際,便即看了看國子監中那進士題名碑。乾隆五十四年這一科,到了今日,也就只有我一人尚在了,當日之人,都已經……”說到這裏,阮元卻忽然發現,眼前住持亦是白須拂動,回想他方才之言,那麽昔年萬壽寺之會,尚在之人當是二人,便也向住持問道:“方丈方才說起萬壽寺舊事,難道方丈當日也……”
“哈哈,實不相瞞,當年萬壽寺的住持蓮伐方丈,是貧僧的五世師祖了,相國那日來寺中之時,為相國奉茶的小沙彌,其中有一位就是貧僧啊?貧僧當年不過十八歲,如今也六十三了。”住持聽著阮元之言,知他已經聯想到了自己,便即向阮元笑道:“怎麽,阮相國,貧僧這個故人,相國可願意認下啊?”
“哈哈,那卻是我眼拙,卻沒能認出方丈啊。”阮元也不禁陪笑道。
“不過,不管怎麽說,貧僧過了四十五年,還能同相國重逢,這也是緣分啊?其實貧僧看相國神貌,也知道相國是高壽之人。”住持也向阮元道:“相國樣貌,便是清雅安靜之狀,絕非驕奢淫欲之徒,想來相國心境卻也豁達,不為外事所憂勞,所以相國為官幾五十年,卻還能如此精神矍鑠,不似古稀之人。說起來,釋家從來尚清靜,黜浮華,相國的樣子,倒是像個天生的學佛之人,只是貧僧卻不知道,為何其他名寺的方丈,都說相國不尚釋老,唯論經術呢?”
“這個嘛……聖賢所言,本於節性,卻非絕欲,我治學一生,自然奉行先賢之道,只是這節性與絕欲,或許在方丈眼中,區別不大罷了。至於憂勞,如今自忖一生雖是憂勞有餘,卻並未傷了身子根本,其大端應在一個博學,先博學,後知治世之法,凡事謀而後定,自也就不會傷神折壽了。而且我對於釋老,也並非一概斥之,釋老自有釋老之道,我本不該過問。我所反對的,只有以釋入儒,顛倒先賢本意這一節。如今治經之人,大多兼習釋典,也自然是為了使儒家釋道,一一分明罷了。”阮元也向住持說道,這時許多跟隨乾嘉學者治經的後起之秀,已經漸漸認識到只有窮究佛典,方才能夠理解前朝譯解佛經之時,先人遣詞成句的用意,進而區分同一詞語在儒經和佛經中的區別,是以多數學者已經不再排斥佛經,阮元自然也能夠了解時人之變。
“原來如此,相國果然是開誠布公之人啊。”住持也向阮元笑道:“相國並不排斥佛門之道,自然也就能做貧僧的朋友,如此一期一會,卻也是難得之事啊。阮相國,貧僧記得你是揚州人吧?正好,貧僧這裏有些早年揚州僧人進京時留下的點心,雖是素齋,亦是佳品啊,相國便隨貧僧一道前去,品味一番相國故裏風味,如何啊?”
“好啊,那就有勞方丈了。”阮元也向住持回拜道。
這一日萬壽寺中的點心,果然便是揚州舊時味道。
只是阮元品味著家鄉的氣息,卻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多了一重思慮。
“我年紀大了,這宰相之任,卻也不知還能做到何時。若是以後還能有一日,身返故裏,終老揚州山水田園之間,該有多好啊……”
春花落去綠陰涼,午影何妨到曲廊。
拓起虛窗閑坐久,薰風吹送棗花香。
當然,這時阮元心中的田園之思,也不過是一瞬而過的念想,內閣平日公務,阮元卻也不敢懈怠,只是道光十七年尚屬太平,卻也沒有多少要事需要阮元來辦。直到入夏以後,阮元又被委以兼理八旗軍政之職,一連數日都只能在集賢院值宿。阮元諸多學生聽聞之後,也時常前來集賢院中,與阮元講論學問。
阮元入京以來,便多有後輩學子登門拜訪,其中又有不少仰慕阮元學問之人,時常請求阮元將治經文作輯錄成集,方能便於各人借閱,一睹阮元學術。阮元早年治經之作結集不多,又自覺舊日公務繁忙,無暇窮治一經,是以許多舊作到了道光十六、七年間,竟已漸漸散佚。阮元最初亦不以為意,但眼見後學求知心切,卻也漸漸有些懊悔,尤其是早年所錄一部《十三經經郛》,自己雖不滿意,卻也是包羅萬象,收錄了不少名家治經舊典的大成之作,這時卻幾已無存,還是孔璐華當年勸說自己,方才留下了《詩》、《書》之語數篇。於是阮元也將這些殘篇輯錄成書,名《詩書古訓》,又將毛詩之外,齊魯韓三家治《詩》之言錄成一書,名《三家詩補遺》。這日眼見公務漸已辦完,阮元便托人從家中取來了這兩部書,與前來諸人討論起其中治經之言來。
這日一同前往集賢院的還有祁雋藻、湯金釗與阮元在學海堂提拔的學長徐榮,一年之前,徐榮也已經考中進士,便依然與阮元師生相稱。只是各人聽阮元講學之餘,卻也發現阮元書案之上,尚有一幅字沒有完成,書案之旁,還放著幾幅宣紙,顯然都是阮元閑暇之際的揮毫之作。很快,阮元便也再次提筆,在書案上寫起字來,書成之後,各人方才看得清楚,乃是“天下太平”四字。
“老師,這……”徐榮好奇之下,也打開了阮元放在一旁的兩幅宣紙,只見紙上所書,竟是和書案上一模一樣的“天下太平”。徐榮見狀,也向阮元笑道:“沒想到老師如今,卻是如此在意這天下太平幾個字啊?”
“是啊,我……我畢竟年紀大了,別的朝廷要事,就算想做,也已經有心無力了。只是我督撫九省三十年,凡所蒞任,皆有作為,就憑這一條,即便我有生之年,不能再見乾隆盛世,保一個天下太平,讓我臨別之際,猶能見太平之景,這個要求,應該……還是能做得到的吧?”阮元也向眾人嘆道:“話說回來,我這個年紀的人,就算尚有雄心壯志,還能有多少餘力呢?以後的朝廷、天下,都要靠你們了啊?鐵生啊,至少如今還是太平之狀,你也考上了進士,自當有所作為啊。我這一代當年的努力,能保你們今日太平,可你們這一代若是不能居安思危,有所作為,那你們的後代會如何……唉,就不是我這個垂暮之人所能預知的了。”
徐榮聽著阮元之言,自也感慨不已,只是這時的徐榮尚不能預知,自己垂暮之時,又會遭遇什麽樣的命運。
“阮相國,有所作為這種事,也不是鐵生有這個志向,他就能做成的啊?”祁雋藻也向阮元言道:“您別看鐵生是漢軍旗人,這一年下來,卻也沒比其他民人進士好到哪去。相國年紀大了,後學之中也確實不乏有志之人,可如今這個樣子,他們哪裏有機會啊?潘中堂王中堂,這一晃也都七十了,朝廷六部尚書,哪一個不是六旬開外,白發蒼蒼啊?國朝大臣得享遐齡者,為前代所未有,可宰輔卿貳就這麽幾個位置,年輕人資歷不足,根本沒機會上來,要做到七卿之位,少說要五十歲以上,大多都要等著六十歲了,可到了那個時候,年輕人還是年輕人嗎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道光十七年春,因道光出京拜謁西陵,並前往丫髻山上香之故,阮元被選為留京辦事大臣,同惇親王綿愷、大學士長齡、吏部尚書湯金釗一同輪宿紫禁城,辦理京城一切事務。各人在京辦事,一般是每日留一人值宿宮禁,其餘時間若是沒有要務,則依然頗為清閑。這日阮元眼看輪值已畢,下一次要等到三日之後,宮禁之中也沒有要緊事亟需辦理,便即獨自前往萬壽寺,偶行茶隱之樂。
萬壽寺中住持見了阮元大駕光臨,自然也是欣喜萬分,當即將阮元引入了寺中。聽住持說起,如今萬壽寺中香客游賞最多之處,便是山後的七松環抱,住持自也主動相邀,帶著阮元來到了後山,一睹七松之狀。眼看面前七松蒼翠如故,不覺近五十年過去,每棵松樹也都比當年粗壯了一圈不止,阮元亦自嘆服,便即向主持借了筆墨,一時揮毫而下:
似此招提境,何殊隱竹林。
重來清遠地,陶寫樂哀心。
計我分衰壯,一身成古今。
風前七松樹,還作老龍吟。
“七人分坐七松樹……”阮元看著眼前七松,不由得回憶起了乾隆五十七年那個下午,當時弘旿、嘉慶等人邀自己前往萬壽寺一會,但弘旿、嘉慶、永瑆三人前往後山言事,七松之下,就只剩鐵保、那彥成、劉鳳誥和自己等七人。鐵保眼見七人七松之景,便即作詩一首,書於折扇之上。不想此次重見七松,卻已是四十五年之後,昔日同來萬壽寺的恩師同學,嘉慶兄弟,均已不在人世,能夠重見七松之景的昔日故人,就只有自己一人了。
也正是那個下午,孫星衍前來告知自己阮荃重病之事,此後自己便是骨肉分離,夫妻陰陽相隔。數年之後,自己和孔璐華喜結連理,可如今就連孔璐華也已經不在人世,當年尚是少女的劉文如,這時也已經度過了自己六旬生日,早已白發蒼蒼,不覆昔日容顏……
“阮相國,那是四十五年之前,您來過一次萬壽寺,當日之事,我倒是還記得一些。”住持也向阮元嘆道:“阮相國或許不知,蓮伐老師祖當年見了阮相國,雖眼見相國因家事匆匆離去,卻早已將相國氣度牢記於心。後來參禪之餘,也經常同師祖、師父他們言及,相國是有福之人,更兼胸中才學氣度,當世少有,若是皇恩浩蕩,相國自可成一番功業。他老人家真是一語成讖啊?”
“是嗎,整整四十五年了啊……”阮元也向住持嘆道:“前幾日我主持上丁祭禮,在國子監住宿多日,閑暇之際,便即看了看國子監中那進士題名碑。乾隆五十四年這一科,到了今日,也就只有我一人尚在了,當日之人,都已經……”說到這裏,阮元卻忽然發現,眼前住持亦是白須拂動,回想他方才之言,那麽昔年萬壽寺之會,尚在之人當是二人,便也向住持問道:“方丈方才說起萬壽寺舊事,難道方丈當日也……”
“哈哈,實不相瞞,當年萬壽寺的住持蓮伐方丈,是貧僧的五世師祖了,相國那日來寺中之時,為相國奉茶的小沙彌,其中有一位就是貧僧啊?貧僧當年不過十八歲,如今也六十三了。”住持聽著阮元之言,知他已經聯想到了自己,便即向阮元笑道:“怎麽,阮相國,貧僧這個故人,相國可願意認下啊?”
“哈哈,那卻是我眼拙,卻沒能認出方丈啊。”阮元也不禁陪笑道。
“不過,不管怎麽說,貧僧過了四十五年,還能同相國重逢,這也是緣分啊?其實貧僧看相國神貌,也知道相國是高壽之人。”住持也向阮元道:“相國樣貌,便是清雅安靜之狀,絕非驕奢淫欲之徒,想來相國心境卻也豁達,不為外事所憂勞,所以相國為官幾五十年,卻還能如此精神矍鑠,不似古稀之人。說起來,釋家從來尚清靜,黜浮華,相國的樣子,倒是像個天生的學佛之人,只是貧僧卻不知道,為何其他名寺的方丈,都說相國不尚釋老,唯論經術呢?”
“這個嘛……聖賢所言,本於節性,卻非絕欲,我治學一生,自然奉行先賢之道,只是這節性與絕欲,或許在方丈眼中,區別不大罷了。至於憂勞,如今自忖一生雖是憂勞有餘,卻並未傷了身子根本,其大端應在一個博學,先博學,後知治世之法,凡事謀而後定,自也就不會傷神折壽了。而且我對於釋老,也並非一概斥之,釋老自有釋老之道,我本不該過問。我所反對的,只有以釋入儒,顛倒先賢本意這一節。如今治經之人,大多兼習釋典,也自然是為了使儒家釋道,一一分明罷了。”阮元也向住持說道,這時許多跟隨乾嘉學者治經的後起之秀,已經漸漸認識到只有窮究佛典,方才能夠理解前朝譯解佛經之時,先人遣詞成句的用意,進而區分同一詞語在儒經和佛經中的區別,是以多數學者已經不再排斥佛經,阮元自然也能夠了解時人之變。
“原來如此,相國果然是開誠布公之人啊。”住持也向阮元笑道:“相國並不排斥佛門之道,自然也就能做貧僧的朋友,如此一期一會,卻也是難得之事啊。阮相國,貧僧記得你是揚州人吧?正好,貧僧這裏有些早年揚州僧人進京時留下的點心,雖是素齋,亦是佳品啊,相國便隨貧僧一道前去,品味一番相國故裏風味,如何啊?”
“好啊,那就有勞方丈了。”阮元也向住持回拜道。
這一日萬壽寺中的點心,果然便是揚州舊時味道。
只是阮元品味著家鄉的氣息,卻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多了一重思慮。
“我年紀大了,這宰相之任,卻也不知還能做到何時。若是以後還能有一日,身返故裏,終老揚州山水田園之間,該有多好啊……”
春花落去綠陰涼,午影何妨到曲廊。
拓起虛窗閑坐久,薰風吹送棗花香。
當然,這時阮元心中的田園之思,也不過是一瞬而過的念想,內閣平日公務,阮元卻也不敢懈怠,只是道光十七年尚屬太平,卻也沒有多少要事需要阮元來辦。直到入夏以後,阮元又被委以兼理八旗軍政之職,一連數日都只能在集賢院值宿。阮元諸多學生聽聞之後,也時常前來集賢院中,與阮元講論學問。
阮元入京以來,便多有後輩學子登門拜訪,其中又有不少仰慕阮元學問之人,時常請求阮元將治經文作輯錄成集,方能便於各人借閱,一睹阮元學術。阮元早年治經之作結集不多,又自覺舊日公務繁忙,無暇窮治一經,是以許多舊作到了道光十六、七年間,竟已漸漸散佚。阮元最初亦不以為意,但眼見後學求知心切,卻也漸漸有些懊悔,尤其是早年所錄一部《十三經經郛》,自己雖不滿意,卻也是包羅萬象,收錄了不少名家治經舊典的大成之作,這時卻幾已無存,還是孔璐華當年勸說自己,方才留下了《詩》、《書》之語數篇。於是阮元也將這些殘篇輯錄成書,名《詩書古訓》,又將毛詩之外,齊魯韓三家治《詩》之言錄成一書,名《三家詩補遺》。這日眼見公務漸已辦完,阮元便托人從家中取來了這兩部書,與前來諸人討論起其中治經之言來。
這日一同前往集賢院的還有祁雋藻、湯金釗與阮元在學海堂提拔的學長徐榮,一年之前,徐榮也已經考中進士,便依然與阮元師生相稱。只是各人聽阮元講學之餘,卻也發現阮元書案之上,尚有一幅字沒有完成,書案之旁,還放著幾幅宣紙,顯然都是阮元閑暇之際的揮毫之作。很快,阮元便也再次提筆,在書案上寫起字來,書成之後,各人方才看得清楚,乃是“天下太平”四字。
“老師,這……”徐榮好奇之下,也打開了阮元放在一旁的兩幅宣紙,只見紙上所書,竟是和書案上一模一樣的“天下太平”。徐榮見狀,也向阮元笑道:“沒想到老師如今,卻是如此在意這天下太平幾個字啊?”
“是啊,我……我畢竟年紀大了,別的朝廷要事,就算想做,也已經有心無力了。只是我督撫九省三十年,凡所蒞任,皆有作為,就憑這一條,即便我有生之年,不能再見乾隆盛世,保一個天下太平,讓我臨別之際,猶能見太平之景,這個要求,應該……還是能做得到的吧?”阮元也向眾人嘆道:“話說回來,我這個年紀的人,就算尚有雄心壯志,還能有多少餘力呢?以後的朝廷、天下,都要靠你們了啊?鐵生啊,至少如今還是太平之狀,你也考上了進士,自當有所作為啊。我這一代當年的努力,能保你們今日太平,可你們這一代若是不能居安思危,有所作為,那你們的後代會如何……唉,就不是我這個垂暮之人所能預知的了。”
徐榮聽著阮元之言,自也感慨不已,只是這時的徐榮尚不能預知,自己垂暮之時,又會遭遇什麽樣的命運。
“阮相國,有所作為這種事,也不是鐵生有這個志向,他就能做成的啊?”祁雋藻也向阮元言道:“您別看鐵生是漢軍旗人,這一年下來,卻也沒比其他民人進士好到哪去。相國年紀大了,後學之中也確實不乏有志之人,可如今這個樣子,他們哪裏有機會啊?潘中堂王中堂,這一晃也都七十了,朝廷六部尚書,哪一個不是六旬開外,白發蒼蒼啊?國朝大臣得享遐齡者,為前代所未有,可宰輔卿貳就這麽幾個位置,年輕人資歷不足,根本沒機會上來,要做到七卿之位,少說要五十歲以上,大多都要等著六十歲了,可到了那個時候,年輕人還是年輕人嗎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